針對城市內澇問題,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副部長黃艷31日表示,在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們制定了目標,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,在超標降雨的條件下,城市生命線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礎設施的功能不能喪失,到2035年,總體要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城市內澇現象。
8月31日,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(fā)布會,介紹“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”有關情況。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副部長黃艷出席發(fā)布會。
31日下午,國新辦就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有關情況舉行發(fā)布會。會上,有記者問:近期,部分城市發(fā)生嚴重內澇,請問住建部在解決城市內澇方面有什么措施?
黃艷回應稱,今年4月,國務院出臺《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》,全面部署了“十四五”期間城市內澇治理工作。
黃艷指出,城市內澇治理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它是一項系統性工作,這個系統性體現在三個方面:
第一,流域區(qū)域洪澇統籌體系。城市排水安全和城市周邊的大江大河、區(qū)域河流水系的行洪、泄洪以及區(qū)域滯洪能力是密切相關的,必須做好防洪和排澇的銜接。遇到暴雨,甚至是極端天氣,一旦發(fā)生洪水入城或者河道水位上漲頂托,城市雨水就排不出去。汛期城市發(fā)生的大面積積水或者是內澇,往往是這種情況,沒有形成洪澇統籌體系。
第二,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。一方面,要加強城市豎向設計,因為水往低處流,所以要合理地確定地塊高程,科學確定排水分區(qū)。另一方面,還要構建“源頭減排、管網排放、蓄排并舉、超標應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包括排水管網、泵站、排水通道、河湖水系等。目前這套體系的建設還有很大差距,欠賬較多,實事求是地講,需要久久為功。各地現在普遍編制了城市排水防澇相關的規(guī)劃或系統性方案,正在持續(xù)推進落實。
第三,應急管理體系。針對超標降雨,要實施區(qū)域“聯防聯控”,洪澇“聯排聯調”,加強監(jiān)測預警和預警的響應,以及信息共享,統籌城區(qū)水系、排水管網和城外大江大河、水庫的調度,提升應急管理水平。前段時間剛剛發(fā)生的鄭州極端天氣,降雨量是有史以來最大的。應對這樣的天氣必須堅持人民生命至上,及時采取停工停運、轉移避險等應急措施。
這三個體系必須要同時發(fā)力,才能真正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住建部將與有關部門一起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堅持統籌發(fā)展和安全,切實抓好國務院《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》的落實,指導地方用統籌的方式、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,建立健全流域區(qū)域洪澇統籌機制,同時提高應急管理水平。
黃艷稱,在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們制定了目標,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,在超標降雨的條件下,城市生命線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礎設施的功能不能喪失,到2035年,總體要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城市內澇現象。
“大家也都關心海綿城市的建設。”黃艷表示,海綿城市是綠色生態(tài)原則下的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,國外有的叫它“水彈性城市”,也有叫它“低影響開發(fā)雨水系統”,簡單地說就是讓城市有更多空間吸水、蓄水、滲水和凈水,也就是讓這個城市硬化的地面不能比例過大。遇到極端天氣降雨,我們還是依賴排水系統和應急措施,這幾年下來,我們一共有30個海綿城市試點,試點區(qū)域效果非常好,能夠應對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目標和效果。